欢迎来到继续教育网!自考/成人高考/函授/远程教育/电大/高中/职校/全日制学历/出国留学/考研
电话/微信号:13825236983

魏延传,求三国志 魏延传 和 杨仪传 的翻译

编辑:继续教育 2023-11-21 16:15:01 点击数:

详情介绍

1、求三国志 魏延传 和 杨仪传 的翻译

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武装跟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治所至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先主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道:“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答说:“若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吃掉。”刘备闻言叫好,众人也都觉得他出言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223),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更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230),又派遣魏延率军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大战于阳溪,魏延大败郭淮等,由是被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都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进发而会师潼关,像从前韩信所为,诸葛亮总是制止不允。魏延常以为诸葛亮胆小,叹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惟有杨仪对他不宽容不让步,魏延对此十分仇恨,两人关系有如水火。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兵北谷口,以魏延为先锋。他距诸葛亮营地十里扎寨,晚上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他问善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这是不战敌人自破的征兆。”退下后他去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这是很可怕的凶象!”当年秋,诸葛亮病重,便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顾,军队照常行动。诸葛亮病逝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去探听魏延的口气。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故此要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要求费祎写出文告并由他们共同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骗他说:“我应该回去把您的意见跟杨长史说明,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魏延营门就飞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他又来不及。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的动静,才知道他们全都准备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各营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都传递朝廷。

刘禅就此事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劈山开道,昼夜兼行,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到的行动说:“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短,便不听他的指挥,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是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开始,蒋琬正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行程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又返回。起初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平日诸位将领一向不和睦,当时时论也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也自视为此而已,并非想背叛蜀国。

杨仪传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建兴五年(227),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230),杨仪被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魏延传,求三国志 魏延传 和 杨仪传 的翻译

2、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

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意思就是说,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

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原文是这么说的: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

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

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

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结果就是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

那么,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极善养兵,用兵,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这对性情孤傲,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还是要引以为戒,避免历史重演啊!

魏延传,求三国志 魏延传 和 杨仪传 的翻译

3、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的书籍介绍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4、魏延是真的要叛变吗,为何蜀汉不给魏延平反?

其实在《三国志后主传》里,已经为魏延平反,证明其不是反叛,要注意《三国志后主传》,其实是相当于蜀汉的《后帝纪》,对于蜀汉历史的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为什么《魏延传》里却另有一番内容呢?蜀汉为何对这个事件遮遮掩掩的?

其实,明眼人都能够看出:在魏延事件里,当时和此后的蜀汉当权者,大多数都是站错队伍,表态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

——?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魏延传)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魏延传)

——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仪遣马岱追斩之,(魏延传)

由此可以看到:参与这个“阴谋”的人:包括:蒋琬、费?、董允、王平、马岱。而只有姜维没有参与其中的记载。那么,这些人中,蒋琬、费?就是蜀汉后面的两代领导人,而王平等也是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如果为魏延平反,则表明他们当时是支持了反贼杨仪,那么他们怎么向朝廷和人民交代呢?所以,在蒋琬、费?时期,蜀汉是绝不会为魏延平反的。

现在有资料说:在汉中发现了蜀汉为魏延平反立的碑,如果真有,那也一定是没有参与此事件的姜维时期的作品了。那么这些人为何集体反对魏延?我分析有以下理由:

其一,魏延不属于他们的丞相府小集团,而杨仪属于。我们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在军事方面对诸葛亮并不服气,有些个人意见。而杨仪、蒋琬、费?、董允、王平等全部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高级官员或直接被诸葛亮大力提拔。比如:

杨仪是丞相长史,蒋琬是丞相留府长史、费?是丞相司马、董允是诸葛亮亲自任命的负责皇宫的亲信,而王平则是诸葛亮破格提拔的大将。这些人自然会相互保护、相互支持了。

其二,魏延的职务很高,如果没有**掉,以后确实蒋琬等人很难制约。而杨仪则不同,不过一个与蒋琬平级的文职,在事情过后是很容易搞掉的。因此,从今后掌权的大局出发,也要先除掉魏延。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杨仪很快就被除掉了。

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和问题。他应当是在最后时刻召开了所有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并命令军事副职魏延负责带领全军安全地撤回汉中。魏延发挥其才能,指挥十万大军迅速、安全地撤回了汉中。但是此后的事情,就如《魏略》所记载的,是杨仪抢先动手,干掉了魏延,并污蔑其烧绝栈道,而当时大多数当权者也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力挺杨仪,反对魏延。结果一代名将,也是蜀汉最后的优秀将领——魏延,就这样被除掉了。

《华阳国志》记载:“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逆欲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

《魏略》记载:“亮长史杨仪宿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在这个事件上,魏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厉害冲突的,裴松之认为敌国所言不可信,我认为根据不足。而实际上在权利斗争的记载上,到是自己国内通常有所忌讳和隐瞒。

如果魏延确实没有烧毁阁道,那《魏略》的记载就是比较合理的了,也就是杨仪派出的部队在南谷口外追上了魏延,一战击败后斩杀了魏延。

而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实际地形的分析,可以知道,魏延是不可能烧绝阁道的,否则杨仪的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在后有追兵,前有魏延阻击的情况下,翻越险峻而且长满大批林木的秦岭回来的。可以断定,这是蜀国后来为了证明魏延是叛变、造反而编造的谎言。

大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斗争、夺权斗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要发生的。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其多数阴谋都将被悄悄地隐藏起来。尤其是对于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无史官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了。


相关阅读:
热点信息
最新信息


教材购买

张老师

电话咨询

13825236983

微信咨询

1382523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