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网!自考/成人高考/函授/远程教育/电大/高中/职校/全日制学历/出国留学/考研
电话/微信号:13825236983

魏征进,魏征进谏的故事

编辑:继续教育 2023-11-21 17:00:01 点击数:

详情介绍

1、魏征进谏的故事

1、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2、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4、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5、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2、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魏征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臣子,他面对李世民的威严敢于直言进谏,就算触怒李世民也在所不辞,是李世民的得力帮手,他为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唐朝的繁荣尽心尽力。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1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后,魏征向李世民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件事,都被接纳。其中有两件是比较典型的。

第一件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的长乐公主很疼爱,想为她出嫁时多添置嫁妆。后来,李世民身边许多大臣拍马屁奏请为长乐公主加嫁妆,李世民听后顺势同意了。

但魏征以永嘉是长乐的姑姑,却增添长乐的嫁妆不符合礼制为由,表示反对。长孙皇后知道这件事后,赏赐了魏征,并对他直言进谏的行为给予支持。

第二件

魏征全面地、系统的总结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后,上奏《十渐不克终疏》。

奏折中对李世民建立行宫、频繁猎游、常常带兵打仗,以致劳民伤财等事,批评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并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欣然接纳,并赏赐了魏征黄金和马匹。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2

魏徵

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

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归唐献策

武德元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3、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1、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2、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3、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4、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5、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

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百度百科 魏征

4、《魏征进谏》简介

犯颜直谏第一谏官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征,魏征造就了明君唐太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说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异常。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而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

直谏军事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

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直谏家事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替唐太宗找来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郑氏为嫔妃,正要纳入宫中,魏征猛然劝阻,道:「此女子已与陆氏订有婚约,皇帝不抢民女,勿坏人家好事,愿皇上体恤百姓之苦。」

但是,其余大臣则称陆郑之间本无什么婚约,而陆氏亦上表否定婚约一事。魏征清楚简单地说:「陆氏否定此事,是避杀身之祸,不得已才这么做。」

太宗不愿再拖延,乾脆取消纳郑氏为妃之事,以免有误。

直谏政事

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书道:「修东宫洛阳,劳民伤财。地租收取过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参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无发,就心满意足。」

魏征谏道:「上书不偏激不能动主人心,狂夫之言,择善而从。陛下因不再爱听直言而发怒,没了以往胸襟。」

太宗转怒为喜,心情平伏,还升了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


相关阅读:
热点信息
最新信息


教材购买

张老师

电话咨询

13825236983

微信咨询

1382523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