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网!自考/成人高考/函授/远程教育/电大/高中/职校/全日制学历/出国留学/考研
电话/微信号:13825236983

17岁男生挥霍30万留学费:孩子敢花30万,父母敢让他挣回30万吗?

编辑:继续教育 2023-03-10 12:21:35 点击数:

详情介绍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而,我看到的不是悲剧。

据潇湘晨报消息:西安高三毕业生小王,原本即将踏上出国留学之旅,可他在暑假里,居然把30万元学费消费一空,消费项目包括桌游、酒吧、KTV、吃饭以及购物等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孩子,就算留学了,还不知整出什么幺蛾子来。不去也好,先在家历练历练,比如去工地搬两年砖,再留学不迟。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既然有了这个结果,父母是有责任的。教育方式不对。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孩子马上就18岁了。18岁,意味着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脱离监护人了。

所以,如果这对父母真心想纠正错误,不是想方设法去讨回这30万(银行卡支出的项目,打印后足足有四五十页,如何讨回?),而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

这么理解,就好办了:让他去打工,把30万挣回来,然后留学。

比如去工地搬砖,小工一天300,一个月干25天,就是7500,吃穿由爹妈提供,钱全部攒下,这样一年可以攒9万;干满3年,27万;爹妈再支持3万,30万就凑够了。

欧耶,我算术真好!果然拿了小学毕业证的就是不同凡响。

这对父母一定不会这么做。

毕竟,他们已经把孩子惯成这样了,身为工薪阶层子女,就混迹于KTV、买8000一双的鞋子了(我这语气分明是嫉妒)……

把“孩子最近3个月的银行卡支出打印出来”,无非是心怀一线希望,看看能不能把一些不合理的消费项目,用“他还是个孩子”之类的理由,再要回来。

——即便存在这种可能,又能要回多少?

酒已经喝进肚子里了,KTV的歌已经唱了,肉串已经撸进肚里了,如何返还?基本不可能。他17岁,不是7岁。

有个词,叫“沉没成本”。你搞一个投资,投进去10万,没有效益,要想维持下去,还要再投20万。如果不投后面的20万,前面的10万就打了水漂;如果再投20万,可能这20万也打了水漂。前面的10万,就叫“沉没成本”,投入越多,就越难放弃,就陷得越深。

家庭教育也存在“沉没成本”。当你溺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巨大成本之后,就越难放弃错误路线。沉没成本的存在,让你难以割舍、无法决断,让孩子走到正确的路线上。

工薪阶层让孩子上贵族学校,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怪圈。家长也想跳出来,可一旦跳出来,就觉得以前的付出打了水漂。

让孩子学特长,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体操,这种心理都很常见:坚持下去,付出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关键是——你并不知道未来的结果如何。

这孩子的家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沉没成本。

除此之外,作为家长,要尽早地对孩子进行“金钱观”教育。

这个金钱观,首先是让孩子对钱有一个概念,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标准符合自己的家境。如果整天藏着掖着,像王思聪那样,小时候并不知道家里到底多有钱,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咱不是王健林。

至少,买什么衣服、什么价位,该让孩子知道吧?一两百块的衣服,适合普通人,三五千、七八千甚至上万的衣服,工薪阶层一年买不了一件,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买不了一件。

购物的时候,家长自觉避开“1后面N个0”的衣服,孩子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可以让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你越不让他接触钱,他对钱就越“无感”,就越容易乱花。

比如1000块钱,对他意味着什么?如果他没管过钱,对此一定毫无概念;如果他曾经帮着父母去买过菜,就知道1000元是全家一个月的菜钱。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现在想来,虽然场面有点尴尬,但对孩子来说,很有意义。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当一天“主管”,负责买菜。

我带着孩子去了超市,买别的还好说,买肉的时候有点麻烦;别的菜自己选好去称就行了,肉你得让服务员给你剁开。

我故意躲在后面,让孩子自己去。孩子个头小,胖阿姨想不到这孩子竟然自己来买肉,根本没注意她。

孩子怯生生地喊了声“阿姨”,声音小,超市里嘈杂,阿姨没听见。

费了半天劲,才把肉买好。

过程虽然曲折了一些,但这种经历对孩子而言,不可多得。

这么做有意义吗?当时我想得比较浅,至少能帮孩子学学算术吧?顺便也能提高一下交际能力。

现在一想,不尽然。孩子明白了钱的概念,明白了1元、10元和1000元在数字之外的差别,这很重要。

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多一个0、少一个0,在于价值不同。

缺乏价值感的孩子,不会认为8000元和80元有太大区别,只会看到,8000元的鞋子,确实漂亮。

在此之外,如果能让孩子多参加劳动,甚至打打工,就更好了。这样,他不仅会知道钱在“流出”的时候,存在不同的价值,更知道钱在“流入”的时候,也存在不同的价值。

当然,首要的问题恐怕是,家长要克服“沉没成本”这个心魔。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少年读史记故事》等图书26册。


相关阅读:
热点信息
最新信息


教材购买

张老师

电话咨询

13825236983

微信咨询

13825236983